close

  《青年人大》記者 馮歆然本報記者 唐軼《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30日08版)
  10月18日晚8點半,康大姐從中國人民大學食堂下班來到公共教學二樓,剛進樓道,就有熟悉的面孔迎上來。“阿姨,這邊上二樓,今天我們換教室了。”一位女同學對她說。
  康大姐是中國人民大學食堂員工,今年秋天開學以來,她每周六都要來這裡上課。這裡的課堂與一般的課堂不同,年輕的學生成了老師,而像康大姐這樣50多歲的中年人成了學生。這些“學生”全部來自人民大學後勤員工。原來,這是人大新光平民發展協會為學校後勤員工所辦的夜校課堂。從2011年創辦時,經過3年多的發展,新光夜校已經有20餘位固定“教師”,每周六晚的課堂能來30位工友。
   初創期:工友以為學生是來“騙錢”的
  2011年4月29日,新光農民工創業孵化平民學校(現新光平民發展協會)的開學典禮在人大東區食堂合利屋餐廳舉辦。發起人、人大商學院2010級本科生吳俊東首批召集到20多名學生志願者,但現場的冷清讓他們倒吸一口涼氣:參加開學典禮的後勤工友只有兩名。
  在開學典禮前幾周,志願者們幾乎走遍了人大所有後勤員工宿舍散髮傳單併為他們講解項目意圖,本以為會得到熱烈反響的他們卻被澆下一頭冷水——沒有後勤員工認為學生會為他們免費講課,甚至有員工一度以為大學生是來“騙錢”的。
  不光是招募學員不樂觀,甚至連教學場地都是吳俊東“忽悠”來的。剛建立的時候,新光協會尚未註冊成為正式學生社團,根據人大教室管理辦法是不允許他們以私人名義占用教室的。於是第一次課吳俊東不得不選擇合利屋餐廳。“餐廳負責人也是打工的,理解我們,勉強答應場地要求,還給我們拉來了不少人。”吳俊東回憶說。
  事實上,早在2010年年底,還在上大一的吳俊東就開始關註農民工問題了,想為農民工做點什麼。一次偶然的機會,吳俊東讀到一段歷史深受啟發:1918年,北京大學創辦“校役夜班”,傅斯年、羅家倫等學術大家為北大工友授課。 “北大的平民學校形式給了我很大啟發,人民大學就該是人民的大學、就該是沒有圍牆的大學。我們也應該為人大的後勤員工辦夜校”。
  “開學”後第一次上課,他們請來了商學院在讀博士為後勤員工們講解創業融資以及創業策劃書等內容,講課之後學生志願者和工友們一起分小組討論,並留了作業:下節課上交一份創業策劃書,“沒想到,真的有三四組成員上交了他們的策劃書,併在課堂上進行展示”。
  後來,經過廣泛聽取學員意見,新光協會改變了初期以創業為主的教學,改為更實用的電腦使用方法和法律基礎知識等課程。新光協會現任會長、財政金融學院2012級本科生梁莎莎表示,以後還將繼續拓展英語課和會計課。
   工友:我以後“不要再幫別人打工了”
  “原先我一直覺得這些名牌大學生只可仰望,接觸之後覺得娃娃們相當好,有什麼我都願意和他們說,他們都願意幫我解決!”參加過新光夜校的人大北區食堂王廣州師傅說。
  王師傅業餘時間喜歡讀書看報,渴望像學生們一樣過大學生活。所以新光協會舉辦的活動,只要有時間王師傅都會去參加。參加了幾次夜校的課程後,王師傅學會了用智能手機上網聊天、瀏覽新聞,還學會了網上訂火車票。王師傅印象最深刻的是志願者們的耐心細緻:“像我這樣年紀大一些的工人,這些娃娃一遍又一遍地教,有時我覺得他們比自己的娃娃還好!”
  許明偉師傅今年才知道新光夜校的存在,看到傳單上寫著“教授英語課程”便興衝衝地帶著自己的工友來了。許師傅已經50多歲,但精神極佳,10月18日他第一次來上熱身課程,笑著告訴志願者,平時在學校里遇到很多留學生,就是想來學點英語,好跟他們交流交流。
  食堂的皮師傅每次來上課都會帶上自己的小筆記本,專門記錄在新光夜校中學到的東西。他曾跟發起人吳俊東說:“我以後一定不要再幫別人打工了,我要做自己的事。”現在,皮師傅已經離開人大,去北京郵電大學承包了一個小窗口,真的“不再幫別人打工了”。每年新光協會舉辦文藝活動時,不管多晚,他都會騎著自行車從北郵趕來,帶著自己組建的樂隊一起為工友和志願者們表演節目。
  曾在人大當保安的李鳳舉,本來就有意向出去創業,又害怕自己能力不足,遲遲沒有行動。在新光夜校中,他瞭解到原來有很多人跟他有同樣的想法,又接觸到有關理財、創業的知識。上完課,他下定決心考取了註冊會計師,現在在人大旁邊開了一家會計咨詢所。
  除了正常的課程安排,新光協會在每個月抽出一個晚上不上課,以茶話會、觀影會、讀書會等方式來豐富後勤員工的業餘生活。2011年年底,新光協會邀請到人民文學獎獲得者、《梁莊在中國》作者梁鴻教授為後勤員工們舉行了以“這個年,我們回家過吧”為主題的讀書交流會,讓這些工友對梁鴻教授自覺生髮出一種親近感,在現場聊了很多交心的話。每年元旦,新光協會還與後勤員工一塊辦聯歡會,和工友們一起表演節目。
  一所辦給身邊“人民”的大學
  近年來,新光協會的好口碑在人大後勤工友間越傳越廣,夜校課堂的學生越來越多。新光協會作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激勵行動”的成員,曾經連續兩年獲得資助。人大校內的梁漱溟鄉村建設發展中心(以下簡稱“鄉建中心”)也與新光協會建立了友好的合作伙伴關係。鄉建中心在人大明德主樓為新光協會提供了一間辦公室,同時為新光協會成員提供農村實踐平臺,協助協調校內關係,也協助邀請校外的老師來與青年學生進行交流等。
  鄉建中心的邱建生老師對於新光協會的印象也較為深刻。他曾寫過一篇文章《人民大學,人民的大學》表達他對於後勤工友夜校這一形式的贊賞。邱老師評價道:“能夠關註到後勤工友的這些志願者不愧是這個時代的優秀青年,有責任和擔當,也有一定的批判力。他們對精英意識主導的社會文化心存警惕,他們能俯首低身,在為平民服務中改造自己。這是需要勇氣的,也是需要激情的。”
  因為核心成員面臨畢業、大學學生社團本身流動性較大等原因,新光協會也會出現志願者不固定、人員流失等問題。如去年社團招新時報名的90位志願者,經過一年沉澱下來所剩較少。目前,新光協會正試圖改變志願者的參與方式,讓更多的志願者參與到整個社團的組織、管理工作中來。此外,協會更加註重照顧工友的切身需求,重新梳理、策劃課程模塊。
  “無論是否有系統的組織和課程結構,無論是學生自發還是校方發起,新光協會創辦之初就確立的宗旨——‘探索大學精神,實現平民夢想’才是平民教育所要實現的真正目標。它激勵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走出象牙塔,跨入泥巴牆,與土地和人民同呼吸、共進退。” 邱建生老師說。  (原標題:人民大學學生給身邊“人民”辦學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bxooajhvnvb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